如果把人体比成一座高楼,那么,像钢架一样重要的就是骨骼了,骨骼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到体格的健壮。对于预防骨质疏松、健骨补钙这些事儿,很多人都会认为是老年人才应该注意的。事实中,并非如此。据2015年《中国骨密度状况调查报告》显示:31.9%国民存在骨量低或骨质疏松问题,骨质疏松有年轻化趋势,35岁后骨质疏松发病率从1%上升至11%。
可见,国人骨骼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作为骨骼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骨密度就是指骨骼矿物质密度,它的流逝不仅让人腰酸背痛,还极易导致骨折。特别是对老年人而言,骨折后更易引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等疾病,严重时危及生命。
骨密度如何测定呢?一个公式可以搞定。这个公式的具体算法是:(体重kg-年龄)×0.2,其判定标准是:结果小于-4,风险高;结果在-4~-1之间,属于中度风险;结果大于-1,风险小。例如:体重40公斤,年龄60岁的人,风险程度为(40-60)×0.2=-4,说明患骨质疏松症具有中度风险。
这是日本鸟取大学医学部基础看护学教授萩野浩给出的一套计算公式,他解释说,体重越轻的人,得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就越高,若自测风险程度高于中等风险的话,就要及时去医院做下骨密度检查了。
我们在了解了骨密度如何测定后,再来分享下哪几类人群需要警惕骨质疏松,需要经常自测骨密度。以下这五类人群需要警惕骨质疏松,需经常自测骨密度:
1、女性群体
由于女性在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减少的同时也加速了骨量的丢失,患骨质疏松症的男女比例为3:7。
2、中老年人群
中老年人群是高发群体,据我国部分省市统计显示,60岁以上的发病率约为60%,并逐年在增加。
3、有不良嗜好者
不良嗜好比如吸烟、酗酒、挑食等,以及过度消瘦者、维生素缺乏者、慢性肝病、慢性肾病患者等。
4、长期服药人群
如长期用激素或抗胃酸药的人,这些药物中都含有抑制成骨细胞活性的成分,极易破坏骨细胞的质子泵活性。
5、其他人群,如肿瘤患者等。
骨骼问题预防比较重要。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日常进行足量的运动可以获得更高骨量储备,可以避免老年后骨量丢失速度过快。不过,老年运动就起不到增加骨密度的作用了,所以,还是趁年轻,多做足量的科学运动,老年时也才能减缓受力部位骨量的流失。足量的科学运动中,无法改善骨密度的运动有骑脚踏车、游泳等;有助增强骨密度的运动有荷重的有氧运动,如跳绳、跳跃、慢跑、快走等。
除了足量的科学运动外,健康的饮食等等都是比较有效的增强骨密度的方式。其实,骨骼问题并不可怕,可防可治,只要能早发现、早检测、早治疗,就能减少骨质疏松症等疾病发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