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中,一项诊断的明确,都是有其诊断标准的。同样,诊断骨质疏松,也是有一定标准的。下面,我们就来分享下那些诊断骨质疏松的标准?
一、诊断骨质疏松的标准
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是做骨密度检测,也叫做双能X线,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TO)推荐的,根据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DXA)测量腰椎和股骨近端所得的T值,来判定受检者是否属于骨质疏松,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诊断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
T分数或称T值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其具体的判定标准是:正常人的T值应大于或等于-1(T值≥-1);低骨量(Osteopenia)的T值小于-1、并大于-2.5(-2.5<T值<-1);骨质疏松症的T值小于或等于-2.5(T值≤-2.5);严重骨质疏松症是指T值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
上述诊断分类可简化为:
正常:T值≥-1
低骨量:-2.5<T值<-1
骨质疏松症:T值≤-2.5
严重骨质疏松症:T值≤-2.5,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
值得注意的是,DXA腰椎和股骨近端的报告,通常是在3个部位(感兴趣区)的T值中取最低的T值加以判定的,而这3个部位(感兴趣区)分别是腰1-4、股骨颈和全髋部位。
另外,国际上还将该标准的人群使用范围扩大至围绝经或绝经后的女性和50岁以上的男性受检者。而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也采用了上述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
二、骨量测定的方法
一旦确诊骨质疏松,往往治疗是困难的,而结果却是令人失望的。所以,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对骨量的测定,是准确性比较高的一种预测骨折的指标。常见的骨密度及骨矿含量测定方法包括:X线片、DXA、定量骨超声、定量CT(qCT)、显微CT(MicroCT)、定量磁共振等。
其中,X线片:对于骨质疏松症早期的诊断,X线片并不适用,因为其对骨量的评估无法量化,对早期骨量的丢失不敏感。而且,也不适宜于随访骨量的变化。
DXA:目前国内外公认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方法,而且,对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评估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评估,其测量结果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定量骨超声:不适于骨质疏松症诊断和治疗疗效评估,但可用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评估和大样本人群的骨质疏松症的筛查,因为其测量结果与受检者的骨密度相关。
定量CT(qCT):用来测量骨代谢较快的椎体松质骨体积密度,能较早反映治疗后的骨量变化。不过,但qCT测量所需专用体模不是CT设备的标准配件,若用它来测量骨密度,就需要另外购置专用体模,外加该测量费用较高、X线辐射剂量较多等因素。所以,目前qCT临床尚未普及。
显微CT(MicroCT):多用于动物实验研究或人体骨活检的测量研究,可真实显示骨细微结构及变化。由于这是一种通过骨活检进行的检测方法,所以,在临床应用和推广上比较受限,且这种测量设备临床也尚未普及。
定量磁共振:目前处于研究阶段,尚未用于临床骨质疏松症患者诊治过程,是可通过骨质疏松后黄骨髓的增多及骨结构的显示评估受检部位的变化。
由上,我们了解到诊断骨质疏松的标准是做骨密度检测,而对骨量测定的方法又包括X线片、DXA、定量骨超声、定量CT(qCT)、显微CT(MicroCT)、定量磁共振等。作为一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疾病,骨质疏松要重视,先检测骨密度进行诊断骨质疏松,然后,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有效的防治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