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害不容小视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继发于骨质疏松症、低能量暴力导致的骨折。伴随我国进入老年社会,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逐年快速升高,逐渐成为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首发症状和就诊原因。骨质疏松性骨折多为高龄老年患者,合并内科基础疾病较多,病情复杂,手术风险显著增加;患者骨量下降,多为粉碎性骨折,内固定失败率相对较高;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缓慢,甚至不愈合,容易再发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① 骨折患者卧床制动后,将发生快速骨丢失,会加重骨质疏松症;

② 骨重建异常、骨折愈合过程缓慢,恢复时间长,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

③ 同一部位及其他部位发生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

④ 骨折部位骨量低,骨质量差,且多为粉碎性骨折,复位困难,不易达到满意效果;

⑤ 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固定物及植入物易松动、脱出,植骨易被吸收;

⑥ 多见于老年人群,常合并其他器官或系统疾病,全身状况差,治疗时易发生并发症,增加治疗的复杂性。


根据2013年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IOF)报告:全球每3 秒钟有1例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其中50岁以后的女性后会遭遇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占比率竟高达50%所以在发现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应该引起重视。可考虑联合应用骨形成促进剂,以改善骨微结构及促进骨量形成,降低再骨折风险。